关中在线。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关中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殷满仓:北海拾石记(散文)

时间:2025-10-10人气:作者: 殷满仓

那年秋末,飞赴北海参加中国广播剧年会。黄昏时分,夕阳懒懒地斜照下来,将沙滩染作一片温吞的金色。海浪也不汹涌,只是轻轻地爬上来,又退下去,仿佛怕惊扰了谁的清梦。我在这北海沙滩的柔和光景里踱步,脚下是细软的沙。迎着海风惬意地走着,忽觉足底触到一异样之物,不像寻常石块那般圆滑,亦非贝壳的脆硬。俯身拨开沙粒,瞧见一微泛浅红之物,形如倒扣的小丘,半埋于沙中。四周的沙粒被海水冲刷得极是细密,独它嶙峋而出,颇有孤倔之态。好奇心起,便以手挖之。初时只道是块普通石头,岂料挖出全貌后颇觉惊异:此石正面看犹如一只硕大且有点变形的面包,翻转过来却像一个扇面。以海水冲洗,但见其表面孔窍密布,大小不一的孔洞相互通达,宛如天然雕成的玲珑器物。捧在手中,颇有些分量。指抚其上,糙砺中带着温润,想必历经了亿万年海水的摩挲,火山喷发时的暴烈早已化作沉静。我只觉如获至宝。这火山石的孔窍似无数微小的眼眸,看过亿万年潮起潮落;又似无数唇吻,吞下无数海的故事。此石不言不语,却仿佛有话要说。我不禁思忖:北海沙滩,春夏秋冬游人如织,无数天南海北的朋友光脚从它身边经过,竟无人俯身拾起这等沧海遗珠,偏偏让我遇着了,岂不是一种莫大的缘法?

回到宾馆,将火山石置于案头,灯下细观。孔窍在光线下更显深邃,小者如针尖,大者容指,虽看不见孔洞如何串通,却自成天地。我忽发奇想:若以水浇之,该当如何?试以清水淋之,但见水入孔中,倏忽不见。正想着必是在那曲折通道中流转去了,忽见水从其他孔洞里流出,更令人稀罕不已。但见此石遇水则暗红更显,宛如复苏——它是欲再回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行程结束前,我对着行李箱发了愁。这石头虽非巨硕,却也有几分重量,更兼形状不规则,颇占地方。若要带它,便须舍弃些物件。最终取出备用鞋子和几件不甚紧要的物事,用手提袋装了,腾出空间,仔细以衣物裹了这石,安置箱中。过机场安检时,工作人员盯着屏幕面露疑色,开箱检视,见是一石,不禁失笑:“大老远的,带块石头回去?”我笑而不语,心下自明:世人眼中的怪石,安知不是他人心中的珍宝?

石头.jpg


回到西安家中已是深夜。古城秋凉,与北海的温润大异其趣。取出石头,兴致勃勃地将其放于一件中号笔洗中,安置于书桌上。从此,这块北海那扇面模样的肥硕火山石,就与书为伴了。

此后的日子,每过三两日,我必以清水淋之,看水珠悠悠在孔窍间游走,恍惚间似见南海波光。石头在我书桌上,渐渐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读书倦时,以手指摩挲其孔窍;写文困时,观其形态而得奇思。它静默如初,却似与我有了跨越万年的交谈。

友人来访,见之不解:“一块畸形的蜂窝石头,何宝之有?”我只笑笑,不便解释这石与我之间的默契。世间知音,原不必多,哪怕只是一块石头。

数次搬家,舍弃诸多物件,唯此石不忍弃之。我总会擦拭干净,包了又包,亲自捧至新居,仍放置书房,日日相对,不时浸水滋润,犹如滋润我的心田。有时深夜写作,灯光照亮它无数孔窍,恍然似见亿万年时光凝固其中。每一孔窍,或许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难以磨灭的时光。

想来万物皆有缘法。这石在北海之滨沉睡万载,偏等我至;我于千万石中独独见它、爱它,携归长安。人与石遇,亦如人与人逢,需要一份恰好的机缘。世间最珍贵的,往往不是刻意寻求而得,而是不期而遇后的惺惺相惜。石不能言,而我能觉。如此,甚好。

2025年秋月写于西安金玉轩)

作者简介:

殷.jpg


  殷满仓,陕西蒲城人,编剧、作家、高级记者。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广播剧最佳编剧,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丝路之声广播剧创研基地主任,丝路之声网络音频产业基地主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西安创研基地主任,浙江传媒学院、南京传媒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errcode":40013,"errmsg":"invalid appid rid: 68e8c7ab-6d5ddcc7-5a3a7927"}
标签: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