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在线。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关中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泾阳的村子,我走过近半

时间:2025-11-10人气:作者: 白描

这些年,我在老家陕西泾阳盘桓的时光多一些,大半光阴都消磨在了村落之间,蹲在田埂上听老人讲旧年的收成,伏在村委会桌前抄褪色的族谱,揣着笔记本打捞乡村的陈年旧事,不知不觉间,笔记已攒下七大本。我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踏遍泾阳的每一座村庄。因为这里,藏着我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是我灵魂深处最坚实的根脉所在。

东汉《白虎通》中言:“一家有吉,百家聚之”。村子,便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自你诞生于此,它便如同无形的丝线,将你的灵魂紧紧拴住,让你一生都无法割舍。

泾阳的村子,我已走过近半。早年在故乡时,走亲访友、参与生产队劳作,去过不少村子;近些年回乡,我又寻访了许多未曾涉足的村落。回到故乡,最让我感慨的,是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些村庄已不复我印象中的村子模样,有些甚至直接“农转非”。大姑妈家表姐嫁的皮刘村,因茯茶产业而旧貌换新颜。老夯土墙外包裹上了新青砖,旧日的涝池填了细石,成了穿街过巷的流动水景,锦鲤在水里游,恍惚是把当年的月光也驮在了背上。旧茶坊的幌子,换成了亮堂的灯箱,老茶人坐在八仙桌前,向游客们讲述着茯茶“渥堆”的奥秘、“发花”的诀窍,还讲县前街骆驼巷里,西域“骆驼客”用胡语讨价还价的热闹。曾经冷清的村落,如今成了热闹非凡的景区。三姐曾工作的雪河兽医站,武寨府墚上那敞亮的院子、高大的核桃林,如今已夷为平地,坡下公路两边建起了商业街。汉堤洞更让我感慨,这里据考证曾是汉代白渠“枝渎出焉”的地方,当年掏渠堆起的土墚宛如一条巨龙,“龙头”上有庙宇,还有老干虬枝如铁的苍柏。二月二庙会的戏声、“狗撵兔”的吆喝声,几里外都听得人心潮澎湃。如今大渠改线,旧渠道成了村中心街道,世事变迁,真应了“陵谷沧桑”四字。

村落,是农耕文明最为鲜活的载体。它以宗族为根基,蕴藏着传承数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与民俗风情,这些珍贵的记忆,比文献、考古资料更为真实可感。

去年深秋,我回老家三渠,路过大寨村。那里立起了蓝白相间的厂房——一家精密计量设备产业基地落户于此。曾经扛着锄头种庄稼的村民,如今穿着藏青色工装,指尖在德国引进的仪器面板上起落。他们在观察屏幕上的参数跳动,像是把当年侍弄庄稼的细心,都挪到了精密制造里。社树村在明清两代涌现出闻名遐迩的“陕商”代表人物。村里曾建有高大巍峨的城墙,如今虽大多坍毁,仅有很短一段得以保留,但村里人将其当作珍贵的文物,悉心保护着。与这段城墙一同屹立在蓝天下的,是“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的标牌。社树人构建了“果畜菜+农文旅”多元产业体系,建成了甜柿园,办了奶山羊养殖场,还开了木屋民宿和关中小院。

在阴郭村,明崇祯年间的石碑还立在村口的碑楼下,碑上的字被风雨磨得有些模糊,旁边的石狮仰面朝天,爪子上还沾着去年的槐花瓣。转过碑楼,就是崭新的文化广场:篮球场的地面锃亮,健身器材泛着金属的光。广场东侧是村史馆,墙壁上挂着骡马的拥脖、耕地的牛轭,展柜里摆着早先的地契、账簿,还有当年记工分的本子。老人们带着小孙儿来,给他们讲述“二牛抬杠”“工分”这些往昔的故事。村南早年泾河水总是泛滥的滩地上,如今建起了观赏鱼养殖基地,红龙鱼、金龙鱼已不稀罕,连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名贵品系也一应俱全。村里的“自乐班”唱着秦腔,村口空场上人们跳着广场舞,古风与新潮、传统与现代,新老日子就这样自然而和谐地串连在了一起。王浩村出了抗美援朝英雄蔡兴海,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有的在新材料企业当技工,有的在村里的葡萄园搞种植,说起蔡兴海在战场上歼敌的事迹,眼里还闪着光——英雄的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照片,而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劲头……我走过的每一个村子,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泾阳自古富庶,早就是有名的粮仓。当年的村落里,社火能闹三天三夜,戏班能唱到月上中天,秦商的驼队从这里出发,把泾阳的茯茶、布匹卖到西域,再把药材、皮货驮回来。如今的泾阳,新企业、新产业让富足换了新轨道。该变的变了,不该变的还留着原汁原味:泾阳茯砖茶的金花依旧璀璨,泡在水里能析出琥珀色的汤;饭馆里的水盆羊肉还是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撒上一把香菜,就是最地道的泾阳味;汉子们吼秦腔,依旧高亢激昂、粗犷豪放,能把胸腔里的热血都吼出来。

故乡人素来温良宽厚,从不排外。外省人来泾阳,故乡人敞开了门,给他们分地、帮他们盖房,一起开荒,一起种地,日子久了,外乡话变成了泾阳腔,外乡的习俗也融进了本地的日子。这种“接纳”,是孔孟“仁者爱人”的底色,是张载关学“民胞物与”的胸怀,它刻在泾阳村落的变迁里,也照亮了今天的路。引进的通用净水项目把外国技术带到这里,产品不仅供应西北市场,还通过“一带一路”卖到了国外。临空产业园引进的众多企业,本地的、外地的、外资关联的,大家凑在一起搞研发、做生产,就像当年移民村的人们一起开荒那样齐心。在故乡人看来,守护传统,不是抱着过去不放,而是把传统里的好东西留住;开拓新路,不是把根丢在身后,而是带着根去闯未来。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回望村落,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这根,不是颓圮的地窑、消失的土墚,也不是装在玻璃柜里仅供参观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是生活中藏着的精气神,是泾河水里养人的温,是秦腔里吼出的刚。它让泾阳的村落,既能在甜柿园里摘得丰收,也能在精密车间里造出荣光;既能在民宿小院泡一壶老茯茶,也能在临空产业园里连接世界。

熟悉的村落,早已改变了模样,可在这陌生的景象里,却藏着熟悉的根——是土地的气息,是文化的脉络,是刻在基因里的坚守,也是向未来生长的勇气。把这些记忆好好珍藏,把这份乡愁稳稳留住,把这根深深扎下,它定会在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更壮的枝芽,开出更艳的花。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