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集中曝光5起骗取生育保险基金典型案例,揭开了一条以虚构信息、伪造材料为手段的灰色利益链。
细看此次曝光的案例,骗保手段呈现出组织化、隐蔽化的特点,甚至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虚构员工劳动关系参保,待员工“申领”生育津贴后,再通过暗箱操作将资金收回;有的篡改产检记录、伪造分娩病历,明明未生育却骗取高额津贴;更有不法分子专门搭建“中介平台”,为骗保行为提供“材料伪造”“流程指导”等服务,从中抽取提成。这些手段看似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对公共利益的公然侵犯,是对公共利益的公然践踏——每一分被骗走的基金,都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面临报销难、津贴迟发的困境,让生育保险的“保障温度”大打折扣。
生育保险基金是参保人共筑的“民生暖心钱”,绝非少数人觊觎的“唐僧肉”。法律红线不容触碰,骗保必付出沉重的代价。曝光案例的意义,既是对欺诈骗保行为的强力震慑,更明确传递出“零容忍守护基金安全”的鲜明态度:生育保险申领的核心是“真实”,任何虚假申报、伪造材料的行为,都将被依法追责。这既是维护社保制度权威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守法者权益的坚定捍卫。
守护“生娃钱”,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更需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严惩”的全链条防线,做到“严监管”与“共守护”并重。据悉,在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全面实现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对预防企业骗保有着积极作用。但新举措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海量数据集纳工作和繁重的审核任务,加快构建智能审核体系迫在眉睫。
同时,监管部门需织密常态化监督网,用技术赋能精准打击;参保单位要摒弃侥幸心理,依法如实参保缴费;参保人更应守住诚信底线,通过合法途径享受待遇。唯有监管、单位、个人三方合力,才能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生育保险更是其中关乎“新生”的重要一环,背后是全民共守的责任契约。对欺诈骗保行为的零容忍,就是对民生福祉的最有力守护。唯有斩断骗保黑手,让每一分生育保险基金都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效能,为广大参保人撑起坚实的生育保障“守护伞”,让每一个新生儿家庭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让“生娃无忧”成为社会共识。(马文青)
来源:西部法治报-政法新闻网
莫让欺诈骗保抢走“生娃钱”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集中曝光5起骗取生育保险基金典型案例,揭...(4539 )人阅读时间:2025-11-12
“七八分饱”到底怎么界定?学会这3招,吃对真能瘦
“七八分饱” 其实是进食时身体在悄悄给你提示:“能量已经补充...(3573 )人阅读时间:2025-11-10
2025年陕西下达279亿元支持医疗卫生
11月10日,记者从陕西省财政厅获悉,近年来,陕西省财政厅始...(3537 )人阅读时间:2025-11-10
今日立冬,看看古人这个节气在做什么?
据《尚书·尧典》记载,节气最早根据昼夜最长最短和昼夜等分,有...(3635 )人阅读时间: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