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特色农业 >

一个传统农业大镇的产业突围

时间:2016-07-08 14:08   来源:未知   作者:苏苏   点击:


  地处澄城县城西北方向的安里镇是典型的旱塬型农业大镇,由于灌溉困难,长期以来,群众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异常清苦。如何让群众彻底摆脱这种靠天吃饭的艰难局面,一直是历届政府最上心的事。近年来,面对农业现代化的滚滚浪潮,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当地群众紧盯市场缺口,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业,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
  群众自发摸索  政府因势利导
  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安里镇西峰村的段石芳如今称得上村里响当当的致富能手,由于其技术学得比较扎实,管理也搞得特别好,自2009年起所经营的两个大棚每年保守收入在10万元往上。“以前种苞谷、麦子,光景好的时候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个万把元,日子实在没发过。”段石芳深有感触地说。
  2008年,安里镇西峰村的群众实在不想继续穷撑下去,经过村集体组织的外出取经,其中4户农民带头建起了4座大棚,不成想,当年就效益十分可观。群众的自发尝试给了政府极大的启发,经过专家论证,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当地特有的立体农业气候特点和光、温、土壤条件非常适宜多种经济林果的生长。另外,与县城一桥之隔,202省道穿境而过,蔬菜产业前景广阔。针对这些优势特点,安里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广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在种植业方面,由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多元化推进,提高土地产业效益。在水利光照条件较好的义南、西峰、义合等村,鼓动群众发展蔬菜等种植,建设设施大棚、生产反季果菜。在保持现有苹果面积的基础上,推广栽植高酸苹果、优质核桃、冬枣等杂果,使之形成规模。
  在畜牧业方面,以商品猪养殖和良种繁育为重点,提倡良种繁育和自繁自养相结合,扶持规模企业和养殖大户,在义井、义井庄、东付庄、刘卓、段庄等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无公害养殖示范小区,从而带动种植业、食品、皮革、饲料等相关产业。
  伴随着这些特色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很多群众快速实现了脱贫致富。
  安里镇东富庄村的任建民和妻子已经五六十岁,2011年在政府帮扶下建了一座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任建民对记者讲:“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干不了那么多,就这一个棚的年收入近六七万元,一点不用拖累孩子,日子一样过得很好。”
  同村的张雁林则坚持念自己的“猪经”,发自己的“猪财”。由于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张雁林虽然一直在猪身上花心思,然而规模一直上不去,经济上迟迟不能翻身,2015年,政府在获悉张雁林的情况后,主动给联系到一笔5万元的无息贷款,张雁林的存栏数一下子窜到300头以上,一年下来净赚十四五万元。
  政府主动作为 全力搞好后勤保障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发展势头强劲
  大量群众的致富经历使当地政府认识到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深入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很多群众发展伊始,往往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难题。
  为了使广大群众放开手脚,大胆创业,镇政府想方设法,在资金方面,通过协调领导干部提供财政担保、群众之间三户联保等方式,争取到劳动再就业贷款作为建设启动资金,每座日光温室协调贷款5-6万元。同时,由镇政府协调,争取项目和扶持资金,为菜农无偿提供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
  很多群众缺乏经验和技术,镇政府出资长期聘请渭南蔬菜专家史友明教授培训,一月两次,一次2—3天,另聘请县园艺站技术员孟夏丽老师长期驻园区做好技术指导,费用全部由镇政府出资,菜农无偿享受服务。做好建棚期间的全程指导,以及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指导,并监督生产人员严格按技术要求生产等。
  在坚持做好资金和技术扶持的同时,为了切实加快全镇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品牌化,安里镇进一步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2013年,占地面积211.5亩的兴安现代农业园区开工建设,如今,经过3年多的快速发展,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约80座左右,春秋拱棚27座,现代化的育苗大棚两座。同时吸引了部分县内其他乡镇群众前来致富创业。
  此外,毗邻兴安现代农业园区,一座崭新的农产品综合服务市场正在紧张建设中,据安里镇党委书记段峰军介绍:“届时,整个产业的服务,产品的展示、销售等都将在这里实现一条龙的有效衔接。”据此往东约5公里处,202省道东侧,昌盛日电光伏农业园区内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至年底,400余左右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大棚也将建成投运,隐约中预示着安里特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希望。
  通过近十年的逐步发展,全镇日光温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设施农业,各类大棚1000余座,涉及8个行政村,规模近万亩,极大促进了区域内农民增产增收。
  生猪产业方面,主要是为养猪户协调资金,监督搞好防疫工作,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成立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指导群众生产、管理、销售等问题,从而大大激发了群众念“猪经”,发“猪财”的热情,生猪产业发展朝气蓬勃、态势良好。
  “拳头效应”尚未完全释放
  转型跨越之路掣肘重重 任重道远
  安里特色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产业发展起来后,围绕包装、加工、运输、销售,又可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收入。但记者在采访中切身感受到,尤其是种植业方面,围绕灌溉、商品意识、合作社等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首先是依然棘手的灌溉问题,这是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通病,由于缺少充足的水源,作物成长关键期所需要的水分只能通过尽量多地打机井解决,而相关的项目报批和资金下拨就需要上级相关部门的尽量倾斜。
  其次是严重不足的商品意识,据某种植户反映,目前,棚里种什么都是种植户自己说了算,想种啥种啥,所以产业品类五花八门,这样的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更谈不上品牌和影响力,市场占有力,也就卖不上好价钱。另一方面,很多种植户对科学技术一点都不重视,政府专门花钱聘请了专家来搞培训,然而,只有极少一部分到场,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只能就近流入普通市场,效益极不理想。
  其三是合作社的完全缺失,据悉,全镇目前除兴安合作社外几乎再没有其他任何农业合作社,这个问题让很多客商在采购过程中犯了难。一位在当地干了20多年收购的客商对记者讲:“没有合作社,种植户对市场信息一抹黑,该种啥,能种啥,怎么个种法,全凭自己看着办;没有合作社;产品的货量、品质等信息客商都不掌握,来了以后吧就得凑够一车,要不然连运费都不够。但是有些人的质量确实不行,可你价给低了照样不行,有时候,不光车走不了,连人都走不了;没有合作社,无法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更无法建立诚信的长久合作关系。”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是许多当地群众仍然对未来信心满满。安里镇段庄村的权宏鑫今年只有29岁,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面打工,2013年,兴安现代农业园区启动后,权宏鑫承包了2座棚,头一年纯收入就有10余万元,随后,权宏鑫又续包了3座,总投资达40余万元,面对记者采访,这位年轻人乐观而不失单纯地说:“不管咋样,肯定比上班强多了,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越来越好。”
编辑:苏苏
扫描关注关中在线微信,小编陪你解读每日精彩新闻!